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余秋雨散文艺术探析

栏目:文学艺术    更新时间:2015-11-21 17:06:13   

作者:朱超行 

摘要:在中国的当代散文创作中,余秋雨的创作风格以其独到之处,在中国的文坛上留下浓厚的一笔,并开启了中国散文新篇章。他的散文以高视野、深层次和大格局的特点赢得好评如潮,他突破常规、拒绝平庸地将人文、历史,自然、社会紧密融合起来,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学造诣。本文将通过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探析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中的独特魅力,深刻剖析“余秋雨热”背后的内涵。

关键词:余秋雨; 散文; 艺术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散文作为一种被大众接受、被作家追捧的文学形式活跃起来,散文逐步开始融入文化的血液,并随着社会发展,散文开始被置于边缘化,散文为寻求自身的发展开始走与商业化结合的道路,从而使得散文世俗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而余秋雨散文以其高度的使命感和对文化深层的反思唤醒了文人对文化的良知,为其找回应有的价值构筑了一个平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余秋雨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光明大道。从《文化苦旅》的诞生,到《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横空出世,“余式”散文的受众度不断提高正是因为 “余式”散文成功的背后蕴含着无穷魅力。

一、     深剖历史,彰显深厚意蕴

以史料和诗文作为文章的架构成为“余式”散文的重要特征,强大的文化威力让读者们自然而然心生敬佩。《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我们从避暑山庄这一表象中看到了清王朝整个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凝聚着康熙大帝的英武、王国维的亡灵,以及一位良知文人笔下肩负的厚重使命。《寂寞天柱山》让我们领略到余式散文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气息与作者笔下起到好处引用的诗篇,“青山祗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相看发秃无归计,一梦东南即自羞”等让人心声共鸣。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台湾演讲》中说到“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余秋雨先生将这句话演绎到了极致,《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阳关雪》《酒公墓》等文章让我们自然而言被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所感染所打动,将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对历史深刻剖析,以一位良知文人的睿智与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传统历史为契合点,彰显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他敢于正视历史,不会被历史的枷锁所拘泥,《都江堰》中他就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肯定了都江堰的贡献,“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如沐春风,让读者可以感受历史,走进历史。

二、     笔触深刻,挖掘文化内涵

    对文明的思考,一直以来是历代迁客骚人以及当今文人墨客的追逐讨论的话题,而从余式散文中,余秋雨对几大文明挖掘虽然没有超脱前人的思考,但是他以独特的笔触道出“文明如何衰落?”发出关于文明的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声音。对于文明的重建以及号召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并不是像常人那样停留在虚幻之上而是构建在实质性的内容之上。《文化苦旅•废墟》对于废墟文化的探讨,审视文化断层,批判古今偏激思潮,揭示出当代文化重塑方法是继承与创新而不是落入极端。他以厚重的文化洗礼涤荡着被世俗污浊的心灵,他以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昭示出一代文人敢于扫除文化阴霾的勇气。在《山居笔记》序中写到他探寻“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放流与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等课题,并不是拘泥于眼前与现实,而是放眼过去与未来。

三、突破传统,创新散文模式

曾被成为“小品文”的中国古典散文,在写作形式上,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的特点著称,而读余式散文给读者的感觉就是篇幅宏大。在《文化苦旅》中篇幅最短的当属《都江堰》,但是它的篇幅超过了3500字,而《江南小镇》超过9000字。或者说,余秋雨先生正在突破或者昭示一种散文写作的新趋势,那就是长篇散文的写作趋势。我们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散文以其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短短的几百字或者千余字,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对磅礴气势、荡气回肠的长篇散文的需求。而在写作手法上,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不仅仅停留在抒情上,而是将很大篇幅花在了评论上,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让读者能够挖掘其文章内在的睿智与情趣,给读者以无穷的享受,在《阳关雪》一文中,余秋雨先生写到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这里就将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模式。

四、寓情寓理,表述晦涩哲理

每每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我们总能够感受到他文章中对于晦涩的哲理问题深入浅出的论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在《行者无疆•落伍的疯狂》中通过对“纳粹”与“新纳粹”的论述,以“理性的启蒙,良知的传递,文明的呼吁,能在多大程度上阻止这类恐怕的灾难?”终结,深刻展现出对纳粹行为及思想的警醒,反思文革时期思想压制以及对愚昧思潮的深刻批判。《霜冷长河•关于友情》中余秋雨先生对人世间的友情的描述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他写到“长风残照下一个个独立在大海中,宣告着门徒们对师道的忠诚,对友情的挚守,宣告着一切崩坍总有例外”“但这些门徒互相不能靠近,不知哪个夜晚在激浪的冲击下终于站不住,冲走一个,在冲走一个”,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真情的歌颂以及引发对人性善良的思考,可以更加肯定的是真善美是人类走向文明永久的课题。 

余秋雨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化拾荒者和建设者,在争议面前我们应该破除偏见束缚,还原其真性情的文者姿态。他将人、历史、自然、社会结合起来融入一篇文章中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文化是起点也是归宿,他将文化元素弥散在字里行间。 

参考文献

[1]. 闫彬彬,黄佳琪.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元素[J]. 群文天地. 201103.pp35~36

[2]. 刘青云. 析余秋雨散文的写作特色[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12(06).pp48~50

[3] 余秋雨.余秋雨精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关于我们 - 发表服务 - 支付平台 - 常见问题 - 公司荣誉 - 人员招聘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上班时间:08:30—18:00 值班时间:18:00—23:00
版权所有(c) 2019-20120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