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海玲
摘要:社区是社会梯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的社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一定意义而言,社区建设是政府服务、经济组织运行、不同阶层居民生活提升的重要方式,为了提升社区建设,应构建多元主体的社区建设新模式,促进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社区建设;多元主体;机制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单元,社区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方法,为了提升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从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开展社区互动,确保参与社区的多元主体互动治理,保护社区参与者的利益,促进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得到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城乡开展广泛的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的管理,消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促进居民生活提供社区基础。对于和谐社会发展而言,和谐社会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社区建设能够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组织基础,为和谐社会的统筹提供依据,多远主体参与社区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为了提升社区建设的科学合理性,需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从而加强社区新模式建设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一、社区发展历程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的发展与定位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社区发展一直处于“单位制”和“街居制”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阶段,而其中城市社区一度在国家结构化的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一元化的社会体制逐渐瓦解,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同时单位制承担的功能逐渐外溢、相应的管理功能逐渐消解,同时街居体制逐渐承担城市基层的组织管理功能,成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组织结构,但是街居体制运转过程中存在职能超载、职权有限、角色尴尬等多种难题与困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稳定与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社区的概念逐渐获得官方的认可,社区服务的概念逐渐被引入,90年代初,社区建设的概念逐渐取代社区服务,全国开始广泛的社区建设活动,1998年民政部选择26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社区建设的探索,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正式确立全国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当前的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基础组织,承担着组织内的居民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对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建设对于和谐社会发展的意义
社区是城市化建设的可操作单位,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而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具体操作单位。社区具有一定限度的区域范围,是政府服务、经济组织等多面交织的区域性共同体,对于政策的落实、社会保障的发展以及社会规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区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社区的自治与稳定对社会的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和谐社会发展而言,社区承担着政策落实与基层群众服务的双重任务,通过对社区内的居民进行组织服务,能够尽早的解决社区居民的问题,减少矛盾与冲突,加强社区规范建设,建立社区警务室,能够构建群防群治的社区防治氛围,提升社区的稳定性。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社区内居民存在着多种矛盾,群发性事件发生率逐渐提升,社区承担着维护社区内稳定的功能,通过良好的社区服务,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缓解现有矛盾、对于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矛盾扩大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健全民意汇集以及分析机制,做好政策落实,缓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稳定。
2、社区自治是和谐社会民主政治的基石
社区民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发展而言,为了推动社会民主化建设,需要加强社区自治,大力推进社区民主化建设。新型社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建设与发展而言,社区自治化能够为基层民主提供依据,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监督,能够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加强社区的服务功能,为基层民主实践提供载体。社区自治化进程是社会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的自治化管理,能够确保各项民主权利得到落实管理,为和谐社区发展提供民主氛围。
3、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和谐社会文化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社区类型与居民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一社区内的居民在职业、收入、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差异明显扩大,城市化对于城市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导致相应的社区关系冷淡。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重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缓解社区内的矛盾,使社区居民能够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提升社区稳定度。社区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建设与发展而言,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社区居民的感情,通过构建丰富社区文化,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增进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形成融洽的社区氛围。
4、完善社区服务是和谐社会民生建设的现实路径
社区服务对于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的保障功能包括政府保障的运行、保险政策的落实,同时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介绍与服务,发挥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通过社区的保障功能,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稳定的服务,及时了解群众意见,为完善社会民生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需求逐渐增多,传统的街道服务不能够满足当前城市居民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社区服务,能够形成“企业抓生产、社区抓生活”的社区服务格局,从而为社会的民生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管理。当前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妇女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强社区的服务管理,将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构建社区居民保障体系,满足多方面的居民需求,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保障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三、多元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和而不同”是中国哲人所追求的境界,但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境界,当前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是保证“和而不同”的状态,确保社会具有充分的包容性,形成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以单一化的主体为特征的治理结构,该阶段表现出对多元化的压制,但是工业化的发展通过技术剔除社会的差异性,从而构建同一性的社会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以及多极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后工业化时代,单一主体的结构逐渐被打破,多元化的利益要求与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要求以合作普遍的社会自治进行管理,同时要求社会居民具有包容个性、追求个性,从而对多元化社会进行治理。
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长的必要结果,同时多元化会促进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推进社会朝合理化发展,从社会的公共性作为切入点,提升社会治理的稳定性,通过多元主体与政府干预模式相结合,保障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居民之主权,将治理主体转变为责任主体,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也就在结构上获得了公共性、灵活性,并最终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治理体系。
四、多元主体的社区建设新模式的实施机制
构建和谐社区,需要均衡社区内的各种利益关系,调整社区内的多重利益,谋求整合发展。社区建设是政府、社区内居民、社区组织以及社区内的机构合作互动的过程,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语境下,需要创新多元主体互动治理的社区建设新模式。
1、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功能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社区不应承担的执法与行政审批归于政府职能部门,将政府直接管理的社会事务归还于社会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从而处理好政府与社区之间的管理。以“上海模式”为例,采用市-区-街道-居委会的四级网络体系,强调政府下放权力,建立社区自治组织,做好政府行政力量与基层社会自治力量的协调管理,由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务与指导型转变,明确政府工作定位,做好社区建设与管理。
2、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提升社区建设内涵
为了提升社区的治理水平,需要加强社区的自治建设,加强居民的参与水平。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完善社区自治机制,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同时培养和发展居民的社区意识与自治管理能力,发挥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监督功能。培养社区精英,参与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关心社区发展,形成公民社会形式,推动社区建设。
3、加强社区与社区组织的有机联结
社区建设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居民缺一不可,同时加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形成多种方式的社区治理,做到多元主体的互动协作。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能够增强社区的自组织功能,同时承担自我协调的责任,提升社区管理与建设的灵活性、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4、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社区建设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加强社区建设,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引入市场机制拓宽社区融资来源。同时,市场机制对社区服务的补充、监督、竞争对社区现有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具有政府所不可替代的效应。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所需,增强社区发展生命力,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J].社会,2010(3):44—64.
[2]王美文.和谐社会视阂下公共治理主体多样化互动模式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3] 李山,吴理财,社区建设进程中的社会资本培育与利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4] 刘迟.营立成,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下的社区建设:张力与整合[J],理论月刊,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