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栏目:教育教学    更新时间:2015-11-21 16:01:45   71

作者:丁肖忠

【摘要】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上好整合类型课程,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也为今后更好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做好铺设。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我们认识到在整合课中采用主题教学的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较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解决了课程整合的关键环节教学。总结出信息技术整合课的主题教学课堂模式有四大步骤:设置情景--提出主题--完成主题--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主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仅是对窗口、界面、操作的技术性教学,更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教学,还是收集、过滤、处理、分析信息方法与手段的教学。进而它的教学方法也是应当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这就是我们经常研究的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问题。

总揽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我们可以看到第五、六册的教材安排的大部分是整合类型的课。如何更好的解决课堂中的教学问题,为我们今后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铺路,是值得我们推敲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尤其是整合课的教学中,相当的一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这些学科的知识也就是一个个在教学中的主题问题。利用这一个一个的主题来完成我们的教学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主题教学就是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一个个主题带来的大量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过程。这是计算机学科提供的工具性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性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这是使学生掌握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模式;也是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工具、利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得到知识的一种模式。在主题教学中重点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的方法、使用的学习工具探究与掌握。

信息技术整合课的主题教学课堂模式有四大步骤:设置情景--提出主题--完成主题--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一、设置情境:

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例如:在教学第五册第十课“各种各样的标志”这一课教学中,首先要提出研究“标志”这个主题,通过创设我是一名小小司机,驾驶汽车遨游城市,途中遇到各种交通标志问题。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入学生到要进行研究的主题“标志”之中。不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过渡到要研究的主题问题。

二、提出知识主题:

提出学生研究主题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或者研究。提出主题后应当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一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者对主题进行一定的说明,或者对一些大的主题进行分解,分解成几个小的主题以便于学生们的分别专项研究。在此教师会揭示一些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标志”一课时:确定主题为:了解各种国家的标准图形标志、设计自己标志。分解为小主题为:交通标志的学习、消防标志的学习、商品标志的认识、其他标志等等,最终为标志设计服务。

三、完成主题教学:

完成主题是整合课主题教学过程的重要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计算机利用已经提出的方法与手段获得相关的信息。当出现的可能的方法不能达到得到需要信息的目的时,需要教师引导完成。例如在“层层递进找网站――网上游西湖”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们无法自主学习并使用搜索网站的技巧时,教师引导、设问下一种可能完成任务的方法或技巧。

根据信息课的特点,获取信息后,要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认识。例如,“层层递进找网站――网上游西湖”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站搜索引擎找到众多的关于西湖或者关于杭州的网站信息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们或分头查寻,或共同学习,保留有用的信息,去除无用的信息,得到大致结果。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如在前一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由学生分别过滤有用网站,然后再交流有用网址。进行相关学习。

第三步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自己的、初步的学习体会或者研究成果。并且以论文、电子投影片或者主页等形式将这种初步成果具体体现出来。例如:使用网络“探索月球的奥秘”主题教学活动中,在学生们各自看到不同的网页,得到不同的知识点,形成不同的观点。这种初步的观点与成果,在中低年级往往以一句话或者几个标题表现出来,在高年级的学生往往可以用作品形式(word 小报、幻灯片等)表现出来。这些学生将在不断的长大、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完善、修改自己的认识。而完成这个初步的认识与观点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正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信息技术课中最重要的内容。

第四步,对形成的初步成果进行研讨。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对成果的研讨,或者编成小组、或者班级内交流、或者利用远程交流等方法、手段对初步形成的成果进行合作的研究与讨论。教师身为组织者、引导者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第五步,经过充分的研究、讨论后,再根据收集到的新信息,完善自己的成果,形成最终的学习体会或者研究成果。在此时,不再固定于一种信息来源。因此,学生此时得到的成果,往往不仅仅是由网站上得到的。有时还有从各种途径得到的,象电视、报纸、杂志、书籍、收音机、访问等等手段,验证自己的结论与成果。

完成主题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在不断重复着的。无论是阶段性完成的主题,还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主题,都在不断地得到新的信息、不断地进行研讨、不断地完善、修整形成观点与成果。观点与成果也将继续补充、继续研讨、继续完善……。这样,学生的观点与成果才不断地由错误走正确、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幼稚走向成熟逐步趋向完美。信息技术整合课的教学也从课堂扩展到了学生课外的学习活动。

四、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观点与成果、修改观点与成果,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不是主题教学的结束。学生还会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成果,对完成的主题可以利用各种形成进行展示与交流。教师既可以指导与组织学生使用Email形式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自己的师长、友人;也可以将成果打印出来形成作品;可以将其做成主页的形式在网上发表;还可以制作成电子投影片在课堂中与同班同学交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展示和交流成果,我们尝试过几种形式:一种是将作品在学校内部橱窗内展示;一种是利用电子投影片在课堂教学中向大家演讲交流。两种方法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了充分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信息技术整合课主题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般学生要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过程,协作学习达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得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主题教学实质上是建构主义在信息课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化。

在整合课主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然后,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或者分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与完成可能的途径。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帮助学生高效、高质地完成成果。整合课主题的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中加以组织、指导。这种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强调获取信息、过滤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和各种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为重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     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3、     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3.

4、     孙福海  《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的层面及角色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2

关于我们 - 发表服务 - 支付平台 - 常见问题 - 公司荣誉 - 人员招聘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上班时间:08:30—18:00 值班时间:18:00—23:00
版权所有(c) 2019-20120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