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浅论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栏目:教育教学    更新时间:2015-11-21 16:02:23   

作者:陈建华

【摘要】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父母其身不正,如何能教出正派作风的孩子?作为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的行为。孩子和成人一样有能力去犯错误,也同样有能力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有勇气面对错误才是极其可贵的。只有这样的鼓励才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关键字】不适当言行 教育态度 影响 模仿

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有时会撒谎。很多父母在事关孩子的利益问题时常常会很“护短”地选择相信孩子,甚至有些父母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撒谎却认为孩子的谎言无关紧要,没有什么危害性,甚至还觉得他撒谎自有可爱之处。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很多时候,家长在作出某一种行为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行为”也许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不管这个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益于孩子的教育时,他们会抓住这个“机会”对孩子“孜孜不倦”地教育;然而更多时候,家长的不适当行为并没有被自己所意识到,等到发现孩子形成这个不好的行为之后,再骂、再打、再“教育”——然而家长如若不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如何也不能让孩子服气的。父母其身不正,如何能教出正派作风的孩子?

因此我认为,好的家庭教育,首先要端正家长的教育态度。

一天放学,小强一见到爷爷就哭着扑进爷爷怀抱,说老师打他。爷爷一听说宝贝孙子被打,马上气冲冲地找园长“算账”。园长找来了当班的老师,老师无论如何也不承认打过孩子。爷爷气得破口大骂,揪着孙子大声问:“你说,是不是老师打你?”有爷爷撑腰,小强中气十足地回答:“就是她打我!”园长亲切地问:“打哪儿了?是不是这儿?”园长指指他的小手,他说是。“这儿呢?疼吗?”园长又摸摸他的小肚子,他说疼。接着园长摸了他几个地方,他都说疼。最后园长又问:“老师到底打你哪儿了?” 小强支吾起来。园长说:“说谎是不对的。老师打了你却不承认,那是她错了。可要是老师没打你你偏说打了,那就是你不对了。”最后小强承认自己说谎了——因为自己藏了玩具在书包,想偷偷带回家,却被老师发现了。因为害怕老师向爷爷告状,所以才“恶人先告状”。爷爷听了,气得抬手就要打。我们连忙阻止他,对他分析了事情的始末。

显然,爷爷属于轻信孩子的谎言的类型。爷爷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为什么敢那么大声地宣扬自己的谎言?是否爷爷平时对他的态度让他接收了一些不良信息?比如,爷爷疼爱自己、爷爷对自己有求必应、爷爷舍不得自己哭……一旦孩子接收到这些不良信息,并且无人纠正,孩子就会变得肆无忌惮。面对孩子的谎言,我们不应该一昧地去谴责孩子,而是应该以理服人,告诉他正确的人生道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承担谎言引发的后果。这才是面对说谎的孩子的正确的态度。

语言是我们人类沟通的最直接方式,在孩子最懵懂无知的时刻,我们应该灌输给孩子正确的思想和态度,而不应以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家长的语言引导,对孩子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会懂得循序渐进、孜孜诱导,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引导,而不是片面地从成人的角度去对待问题。

一天放学,有个家长冲进来,见到我们就劈头盖脑地质问:“老师,阿峰不肯来幼儿园,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你们打他?”我们听了心里又委屈又难过,说:“你把孩子送来幼儿园,我们就对他负有责任,怎么可能打他呢?”这位家长还很不服气:“可是他说是老师打他!”我问她:“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不肯来幼儿园,我问他为什么,他是这样回答的。”“那你是怎么问的呢?”“他说不出为什么,我就问他是不是老师打,他说是。”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肯定有一段适应期。处于这段时期的孩子哭闹不肯上幼儿园,往往是没有什么原因的。家长问他为什么不肯上幼儿园,他当然回答不出。而这个时候家长的询问技巧往往经受考验。很多家长自作聪明,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孩子找原因,最常见的就是“是不是谁谁谁打你?”这个“谁谁谁”绝大多数情况下代指幼儿园的老师及同班同学。孩子正为找不到不去幼儿园的理由而烦恼,家长偏偏自作聪明为他找出这么个借口,想当然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他都会点头了。如果家长不及时认识到自己言语引导的不恰当,进而改正,我们的孩子将在家长的“纵容”下肆无忌惮地“说谎”,名正言顺地“逃学”,长此以往,孩子的教育及个性的形成将深受影响!

相反,好的语言引导往往能化解危机,将孩子往好的方向引导。

我的邻居有个读大班的女孩,有一次聊天她对我说,她不喜欢她们班的一个小胖子,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小胖子太胖了,做什么都比别人慢。”“就是因为他做什么都比别人慢,所以你讨厌他吗?”“大家都不喜欢他,妈妈也叫我不要和他玩。”“为什么妈妈不让你和他玩?”“妈妈怕我学他一样慢。”“你为什么要学他一样慢呢?为什么不帮助他快一点呢?”“……对啊,为什么我不可以帮他快点呢?这样大家就都会喜欢他了。”后来这个小女孩果然积极地帮助那个胖同学,两人成了好朋友。

其实孩子很多时候的言行,只是出于无心。比如这个女孩,相信一开始她对妈妈提起那个同学,是不带什么情感色彩的,只是单纯告诉妈妈班里有这么个同学而已。然而妈妈却告诉她,不能和这个“小胖子”玩,因为会把她“带坏”。于是她很容易因为妈妈的暗示对小胖子产生了讨厌的情绪。很明显妈妈的引导偏了方向,如果小女孩事事按照妈妈的引导去做,以后必然形成以貌取人或随波逐流的习惯。

成人不可能预想到孩子可能做的所有事情,所以也就不可能什么都让孩子明白,即使某个道理孩子知道,也因为缺乏直接体验而还是可能去做。这个时候,成人要学会询问的技巧:在询问的时候,最好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等的角度上,这样会减轻孩子的紧张与担心,而且会让孩子觉得你很亲切。比如: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知道你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能告诉我吗?”“我很想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千万不能用定罪的方式问孩子: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知道错了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做?这样的问法,只会让孩子害怕、拒绝与叛逆,因为这分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孩子身上,而且不容解释。这又怎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呢?

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受到意外的伤害,因此,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对任何事情都过分地强调危险性,从而剥夺了孩子们接受锻炼的机会。不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总认为孩子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因此,他们总要替孩子代劳,并且会阻止孩子去做任何事。其实父母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孩子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努力探索追求的精神,也会让孩子失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

在这样的态度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一般是仪表堂堂,身强力壮,但却往往缺乏勇气和能力,畏缩胆小。他们不具备良好的独立能力,是不可能拥有美好未来的。作为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的行为。孩子和成人一样有能力去犯错误,也同样有能力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有勇气面对错误才是极其可贵的。只有这样的鼓励态度才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参考资料:

《卡尔·威特的教育》

《儿童心理世界》 

 

 

 

关于我们 - 发表服务 - 支付平台 - 常见问题 - 公司荣誉 - 人员招聘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上班时间:08:30—18:00 值班时间:18:00—23:00
版权所有(c) 2019-20120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