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连志荣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老大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积累不足。引导学生有效而广泛地积累素材,可以从用好教材、课外拓展和学会观察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写作素材;课外阅读; 观察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常会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每当要布置学生写作文时,学生总是嘘声一片。每次写作文,不少学生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有时候实在写不出来,便偷偷拿出手机百度一篇应付任务。稍好一点的学生勉强凑够了字数,但却多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学生面对作文谈虎色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容否认,语文积累的不足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积累,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反思,谈几点认识。
一、用好教材,就地寻宝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经过语文课程专家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堪称典范。认真品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同时可以积累许多好的写作素材。如从《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可以感受养子艾青对于自己的养母大堰河高大灵魂的由衷赞美以及自己对养母的深深的爱,从《记念刘和珍君》中可以感受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课本和手头上的其他参考资料中挖掘,打通阅读和写作,通过仿写、续写、改写或写评论、读后感等方式,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课文里面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模仿它的句式来写自己的母亲或者父亲。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很多平时作文水平不太好的学生此次却写出了精彩的句子,如:母亲下班之后,放下包,水也顾不上喝一口,用疲惫、粗糙却温暖的双手紧紧拥抱了我。她含着笑,到厨房洗菜煮饭,她含着笑,把香喷喷的饭端到我的面前,她含着笑,把大把大把的菜夹到我的碗中,我的嘴前,她含着笑,一针一线地缝补我下午打球时刮破的衣服,她含着笑,一次次嘱咐着我要认真学习,她含着笑,进入了甜美的梦乡……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而且懂得了运用合适的句式来表现这种情感。学完《沁园春·长沙》,我要求学生以“我也是同学少年,我想 ”为题,写一篇文章。以此来引领他们的精神境界。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经常练习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社会道德沦丧现象频现的原因与对策,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本质是什么,高科技给人类带来了幸福还是带来了灾难……。还提醒学生经常收看新闻,阅读最新的报刊杂志,了解社会动态,观察人生百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课外拓展,广泛积累
语文教育家潘新和认为,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根本体现,阅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指向创造,创造力离不开从阅读中积累字词句、积累写作素材这些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广泛的阅读,想提高写作能力是不可能的。为此,具体做法是:第一,推荐阅读书目,身处这样一个惯于读图和浅阅读的时代,许多学生对于纸质书籍不感兴趣,尤其是大部头的文学名著。这就需要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不陵节而施。刚开始尽量投其所好,其实现在的学生并不是任何的纸质作品都不喜欢的,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喜欢的类型大多是武侠、科幻、青春校园等题材的作品。而其实这些题材的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可以向他们定期推荐。如金庸、郭敬明、韩寒等人的作品。针对高考要求写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我推荐的《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作文素材》也很受欢迎。从这些书籍可以培养他们对于纸质读物的亲近感和对文字的敏感性。同时为了更加有效地引导,还可以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让学生每学期读一本或几本名著。为了能够真正落实,在语文课中每周可以设置一到两节的阅读课,专门给学生阅读规定的文学名著。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与收获,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第二,引导学生从规定阅读的书目中,以及自己课外再选择的书目中背诵积累成语、谚语、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深厚的积累,不怕写不出好文章。第三,开展写作素材积累比赛。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作文素材积累的本子,把自己了解到的有意义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下来,再写上自己的点评。每次课前都留5分钟让学生按座号顺序上台为大家作一次演讲。每周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另外,每学期还评选出素材积累本上积累得又多又好的同学。
三、学会观察,生活是金
写作文,从本质上说是个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的表达。因此,作文材料的最直接的来源是平时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要想做好观察其实并不容易。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观”,是“看”,“察”,是“仔细地、深入地看”。而实际上,这里的“看”不仅仅指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脑“思考”,用心“体验”。学生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乏“仔细地、深入地”思考和体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应叫学生“骑驴找驴”地找生活,而是要交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正确方法。
观察的方法一般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察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客观世界是纷纭复杂的,要指导学生善于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第二,观察要全面、细致,做到点面结合。中学生往往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他们只对部分形象生动的东西感兴趣,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产生片面性。因此,应指导学生从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观察要有顺序和条理,还要注意比较和鉴别。一般的观察顺序是总体——部分——总体。第三,指导学生在观察时学会分析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掘事物的特征及其本质意义。第四,要指导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或观察笔记。观察日记或观察笔记要写得真实、集中、具体、简明、生动。”[1]
或许有人会质疑:如此费神的观察,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语文老师自己能不能做得到?这一质疑是有道理的,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不可能每天对上班上学路上的现象都进行这样的思考,万一思考过头了路上走神出车祸怎么办?这里,有学者提出“生活观察”与“写作观察”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所谓写作观察即为了写作的观察,它必须建立在生活观察的基础之上,但又超越生活观察,生活观察建立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观察者的注意力容易被日常需求和生活琐事分散,对观察到的现象缺少反省,由观察得来的感受常常一晃即逝。写作观察需要对一晃即逝的精彩生活观察进行捕捉、阻留,进一步发展。如果说生活观察体现了主体对生活的初步认识,那么写作观察则是这种认识的初步阶段。”[2]因此,上面所提到的观察方法指的就是“写作观察”的方法。由于课时的限制,每学期课堂上布置作文的次数往往不多,导致学生写作观察的次数也较少,所以我们需要要求学生坚持多写观察日记或观察笔记,才能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4页.
[2]代顺丽.把生活观察引向写作观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