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例说高中生史料辨析能力的培养

栏目:教育教学    更新时间:2015-11-21 15:38:03   

作者:胡剑 

【摘要】:历史学科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学习者对学习的对象不能发生直接的接触和观察。必须不断的通过中介——“史料”来正确、客观的认识历史。所以“史料”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础。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是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与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之中。例如政治模块的内容标准规定:“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的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辨析史料,提高史料题的解题能力,就成为应对高考,提高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史料辨析  高中历史  解题能力

一、培养高中生史料辨析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就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笔者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和自己多年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并参考了张静轩老师的《关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后发现,虽然广大高中一线历史教师基本上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史料题解题能力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史料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上仍然面临着棘手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史料教学的相关常识性知识仍比较缺乏

比如对于史料的特点认识不清,不知如何结合课堂需要去甄选史料、运用史料等。更别提通过有效的史料教学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了。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在行动上重视史料的作用,他们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或图片史料;史料教学的形式主要是简单的课堂内文字史料的解读,对于课外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等活动很少涉及。这种教学现状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史料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2.教师缺乏对学生解史料题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高中学生在解史料题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理解障碍。曾经我班学生解一道史料题“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问这则史料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很多学生看过后都是出现了“读不懂,读不透,无法下手”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值得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仔细的研究与分析,探查是因为学生的语文基础问题不过关,还是解题技巧欠缺等。

二、培养高中生史料辨析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和通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等,学科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问题:

1.史料的搜集、甄选要慎重

在面对理解能力有限的高中生,史料的搜集、甄选就要符合高中生认知发展特点。应遵循“既重要又有趣,而且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原则。“重要”,要考虑是否符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有趣”,应从材料本身是否有趣和材料是否符合学生兴趣两方面来判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就是呈现的材料,对历史发展的脉络或者规律性要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讲到白话文的优点时,可以引用胡适那个有趣的故事:“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大讲白话文的优点,那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缺点吗﹖’  胡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扶扶眼镜柔声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省钱。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几分钟过去,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12个字确实简练。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这则史料不仅充满了趣味性,而且把教师想要强调的重点问题“白话文的简洁、易懂”给很好的凸显出来,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2. 史料的呈现和问题要精心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史料的阅读理解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对史料加工时,要对所选史料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达成课程目标的,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对曾国藩这个人物的认识,可以引用以下史料:

材料一: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 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材料二:如国藩,可谓其通文武兼才德而有之矣。此又岂临阵决胜负之一将之勇之所能望其项背乎!——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肖。——孙中山

材料四: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章炳麟

针对曾国藩不同评价的史料,我们可以这样设问:(1)请说出曾国藩赢得梁启超和钱穆高度赞扬的史实依据。(2)孙中山为什么会对曾国藩作如此评价?(3)出现如此截然相反评价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怎样评价曾国藩比较符合历史事实?问题(1)(2)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良好思维习惯。问题(3)要引导学生收集、比较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从中引出推论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 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孔子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史料解析题得分的提高,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对常规解题方法的掌握。史料解析题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筛选信息,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故学生在回答材料题时要注意一下几点:①首先要审问题。审问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审清题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拿到题后,必须默读三遍,抓住题的格式和关键词语,是分析,还是比较,是叙述,还是概括,是评价引语,还是现实热点。

②其次带着问题读材料。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出处、标题、时间、地点或人物,同时还要注意一下材料中的分号(意思分层),括号(解释),破折号(解释意思省略),省略号(意思省略)及关联词(并且,而且,但是),他们是理解材料的关键。

③再次根据材料信息和题意回归教材,可以从材料中判断出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组织答案。

④组织答案。作答时注意要序号化,格式化,段落化,精炼化。

多年来我们历史高考的学生反映说知道材料信息但是表达不清楚扣了很多的分,有好大一部分是根本不知道材料在讲的信息,这部分考生考试成绩很差。首先要根据题目所给分值来确定答题内容。其次,要注意答题的准确度和精炼,所以平时要锻炼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根据得分点来答题。

4.巧用外援,全面提高学生古文素养

   学生拿到一条古代史料,能否迅速的读懂,读透。这和其古文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古代史的史料由于是文言文,它包含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同时历史老师不是专攻文言文的。因此提高高中生古文素养的重担就落在语文老师肩上了,历史教师要和搭班的语文老师多协调,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可以让语文老师在相应的领域提供帮助。例如在学中国古代政治史时,语文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提早的背背《史记》中的相关章节,获得学习历史的相关背景知识。

史料解析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学科各类考核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真正想提高学生史料解析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提高等级过关率,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以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及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类史料,加大训练,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56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247

3. 李建红.读书:我的为师之道[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13

4.任世江.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8

关于我们 - 发表服务 - 支付平台 - 常见问题 - 公司荣誉 - 人员招聘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上班时间:08:30—18:00 值班时间:18:00—23:00
版权所有(c) 2019-20120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我们。